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 侯雋 | 北京報道
2021年最受資本青睞的消費品是什么?答案之一就是“面”。
當咖啡、奶茶、調味品等新消費賽道完成跑馬圈地,開始上市之后,原本不疾不徐的中式面食生意,在資本的加持和重新包裝下變成了一盆“沸騰的水”。和府撈面、遇見小面、五爺拌面以及主營蘭州牛肉面的陳香貴、馬記永、張拉拉等如雨后春筍,相繼拿到大手筆融資,開始籌劃上市。
當資本愛上“吃面”,這是大生意還是又一次割韭菜?面食賽道的新玩家們要真正做好“一碗面”,有那么容易嗎?
“創業不如開面館”
“面條,誰沒吃過?”
這是作家梁實秋寫面條篇的開篇語,但對于創業者們來說,“創業不如開面館”成為一股熱潮。
2021年,面食賽道成為資本爭相熱捧的對象,已披露的融資規模累計超10億元。
2021年8月,曾經一手打造神州系以及瑞幸咖啡的陸正耀,將再創業的目標瞄向“賣面”。陸正耀創立的面館品牌名叫“趣小面”,目前已在重慶、北京開業,成立20家分店。雖然媒體普遍認為有瑞幸數據造假事件在先,陸正耀的面館創業項目不容易獲得投資機構的信任和爭搶,但是陸正耀本人很有信心。
數據來源:天眼查、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
據天眼查APP統計,近五年來中國拉面相關企業年注冊量較之前出現迅猛增長,年均增長量達17000家,目前有近10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中包含“拉面”。
2021年7月,和府撈面宣布完成近8億元E輪融資,創下今年以來國內連鎖面館行業的最高融資紀錄。
同月,遇見小面也宣布完成超1億元新一輪融資,估值約30億元。
2021年6月,五爺拌面宣布完成A輪3億元融資后,在7月又獲得了“投資風向標”高瓴的A+輪投資。
這些獲得資本加持的企業有“老面孔”和府撈面和遇見小面,更多的則是新品牌。其中有成立于2019年的馬記永、成立于2020年的張拉拉、陳香貴等品牌,參與投資的則是紅杉資本、金沙江創投、源碼資本、高榕資本、順為資本等知名機構。
“我在與張拉拉創始人見面當天就決定投資。蘭州拉面賽道特別適合VC投資,比較標準化,容易擴張,開出一萬家店問題不大。”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表示。
“新面”新故事
大量資本愛上了“吃面”,讓這碗“面”看起來很瘋狂。
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公開表示,能明顯感覺到和府撈面在場景創新上的努力, 可以說,和府撈面正在為新中式面館提供一個新消費場景樣本。
與過去多開在街邊的 “小門臉 ”不同,和府撈面講出了“書房養生面”的新故事。
和府撈面的店面布局是布滿書本、古色古香的中式書房,還有書架、花瓶等裝飾物,使用木質托盤和瓷碗等,讓顧客吃面變得非常有儀式感。
來自和府撈面的數據顯示,目前其全國店鋪平均營業額55萬/月,客單價為50元上下,已經成為行業頭部水平,營收連續多年保持50%以上的增長。
這樣的消費體驗,顯然是新消費打造的“把這個賽道重做一遍”的思路。短短6年間,和府撈面已累計融資超16億元,用創始人李學林的話來說:“未來餐飲行業會達到8萬億元的體量市場,和府在其中哪怕只占據1%的市場,也會有80億元的體量。”
于是,后起之秀馬記永、陳香貴、張拉拉等新品牌紛紛效仿,它們的門店選址大多位于百貨商場、購物中心或者寫字樓附近,從門店設計來看,多走簡約時尚風格,還會添加一些國潮元素和類似和府撈面打造的書房墨香場景。例如馬記永采用的是中式風格的青花瓷碗,托盤采用日料店慣用的木質托盤;張拉拉采用橘色門頭設計,打造網紅餐廳的形象,店內大多提供精致的餐具、掃碼點單和免費續面服務。
這些新面館的打法和當初的喜茶、奈雪的茶等品牌相似,開進購物中心,開在麥當勞、星巴克們的隔壁,擺脫大眾對奶茶停留在“街邊賣的十幾塊錢、由糖精粉末沖泡出來的”廉價產品形象,讓顧客開始接受30元一杯的奶茶。
“貴”的生意就能成功?
在重金投資后,吃一碗面要花多少錢?
在陳香貴、馬記永的面館,一碗蘭州牛肉面賣26元;在遇見小面店,是30元。和它們比,和府撈面最貴,酸湯雪花肥牛面38元/碗,番茄湯豬軟骨面39元/碗 。
正如網友所說:“以前是沒錢就吃一碗拉面,現在我已經高攀不起!”
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,在2020年發布的全國平均工資標準中,北京以平均工資6909元位列全國榜首。與之相對應的是,北京月度人均房租接近3400元。
因此,在扣除房租、通勤之后,一頓飯吃40元/碗的面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并不便宜。
東方宮蘭州牛肉拉面的一位高管對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表示,餐飲業的毛利率一般能達60%,扣除房租、水電、人力等成本,凈利潤可維持在15%~25%區間,但開面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“凡是干餐飲的都知道,這是第二次資本涌入,2007-2010年面食就被瘋狂地投資過,但是現在還有誰記得大娘水餃、一茶一坐、雕爺牛腩和黃太吉煎餅呢?不發展到連鎖就沒法從資本那里獲得投資,現在第二波這幾家都是奔著上市去的。資本運作常是上市“割韭菜”,割完就走,這碗面看起來很瘋狂,但業內都知道蘭州拉面很難做出差異化。”這位高管說。
責編:楊琳
(版權屬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雜志社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)